藕园叙事
来源: 日期: 2010-12-07 访问量:
藕园叙事
我只顾及车窗外的一路风景,毕竟“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对我来说确实有着非比寻常的吸引力。至于她的解说词,随便到街上都可以弄到资料的。
从虎丘出发,约三十来分钟,便到了藕园。下了车,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我们早已熟悉不过的苏式建筑局布。青瓦青石的房屋、拱桥、砖路;柳色倒影的小河四周环绕,敞蓬的小船儿正载着兴致昂然的游人来回穿梭。忽然船儿一个侧晃,满船刹那间尽是尖叫声。谁人都可以听得出这尖叫声中的惬意与满足。
趁着小王办理观园手续的间隙。我来到一杂铺,买了一把扇子。当是就觉得来到这么个不论是墨醇书香,还是胭浓脂红的江南,不来把逍遥扇子的话实在是无趣的很。然后,跟着大家度过曲桥。扇子在前胸轻轻摇晃,脑子里尽是胡思乱想。这唐寅唐伯虎老兄当年泡秋香妹妹的时候是不是也在这里缠绵过一番呢.......
“现在我们就进入藕园。大家记住了,这里不准吸烟......”该死的小王声音分贝特大,扰了我的青梦。
有这么一佳句:山在不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唐朝刘禹锡任和州刺史时在自己的居所撰。陋室因刘禹锡而德馨,那藕园呢?!也是一样的吗?!
苏州自古以假山假水甲天下而闻名,这个“假”说的就是苏州的园林。
苏州园林为什么修建得那么多呢?江南自古多才俊,人杰地灵。才俊们中举封官后,为其达官显赫,光宗耀祖,纷纷注巨资请艺人回乡修圆。当然喽,官越大园子的档次肯定也就越高。
据有关资料查证:藕园筑于清雍正年间,为保宁知府陆锦所修。当时只有东部园区,名谓“涉园”,又明“小郁林”。湖州沈秉成(后任安徽巡抚、署两江总督)客居吴中,于光绪初年,购得涉园废址,聘名画家顾芸等设计,营筑宅园。后与继配夫人严永华携手隐居终老于此。我想藕园应该是从这严夫人入住后所取。因为这严夫人非一般市井俗妇。此妇系浙江桐乡人,字少蓝。能诗,善绘事,书笔超逸,性耽翰墨,至老不倦。尝随宦润州,喜得江山之助,曾作三山胜概图。
我自幼曾淫好丹青,但在初中时在父亲的强压及非美术老师们的威逼利诱下给放弃了。因为当时好象就流行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丹青美术嘛,俨然成了“旁门左道、不务正业”了。所以现在我成了“美盲”(就是对美术艺术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思维)。
进了藕园对于一些园林艺术的造诣,我就是觉得很美很漂亮。至于其造型啊,取自何种风格啊,园中的每个布局,每个布局中细微雕琢、含义啊,我全然不知如何去鉴赏。随着小王的声音,挪动麻木的躯壳。走着走着,心里也不是个滋味,惭愧的紧。不由得暗自自责:太对不住先人们了,太对不起顾芸老先生的一番心血了!
出了会客厅,来到了夫妻廊(佳偶廊)。这条廊不足五米长。小王说咱们里面要是有情侣或是夫妻的,过廊的时候一定要手牵着手,这样意示着长长久久、白头携老。她的话让我想起了都江堰上的安谰桥。过安谰桥绳索晃得厉害,而且越到桥中央桥体摆晃得人都站不稳。不要说是不是情侣夫妻了,就两大男人都要拉在一起,抱在一块。这夫妻廊长不足五米,又无风无险的,有啥玄机含义呢?!刚走两三步,谜底就揭晓了。顺着小王的手势所指,在右侧墙体有一厨窗,两边书着:藕园住佳偶,城曲筑诗城。此联出自沈秉成继配夫人严永华之手。不知道她嫁与沈秉成时有多大,但我敢肯定此联应该是沈秉成告老修养后所作的。在那个男权为上,贵为巡抚、总督的封建官宦之家,沈秉成搞个三妃六妾的应该是合乎情理之事(当然沈大人有没有妾,有多少,我们现在是无从了解考证了)。严永华能在沈秉成这里得宠,而且夫妻关系还搞得这么融洽甜蜜,实在是让我们这些后辈们汗颜。我想,在这美女如云的苏州城里,沈秉成偏偏相中严永华,除了看中她能书善画的文采外,别无他处。
沈秉成沈大人对严永华严夫人的情感来说,可以是----爱你一万年了!!
如果说沈秉成贵为总督巡抚,权倾一方,却因官场黑暗,不为权贵所累,甘为寂寞与夫人隐居于此。吟诗吟乐吟古今,赏花赏月赏永华。从修行道学来说,沈大人身为凡人,实为仙啊。
刘导说,“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我说,“古来志士皆有情,不负圣贤难负卿”。
小王说当年拍摄电视剧《红楼梦》,剧中许多外场情景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听其一番话,我倒是对西区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山一池一阁来了兴致。
顺着砖道走,迎面立着的是“魁星阁”,接着便是“听雨楼”。这“阁”倒还象是个阁,可这“楼”嘛,它就这么一层而已。于楼中“听雨”,或托着头腮,依栏栅,冥目遐思;或小备清茶,半靠翁倚,细嚼书香;或与佳人相依,呢喃衷肠-----雨中如此听声,活得雅致,洒脱。
“居凭楼阁神先旷,案有琴书气自清。更欲移家远城市,五湖烟月不胜情。”
从严夫人的《春日偶成》里,我仿佛看到了依着春雨,倦着暖风,无限风情、阴柔的江南女子。
从藕园里的“山水间”、“吾爱亭”、“黄石假山”、“望月亭”-----让我再次领略了这微型山水的奇妙构思设计,惊叹于先人们的鬼斧神工。
这里我很想细说的是“望月亭”。
望月亭,不高,约两米左右;不大,约两平方大小。除去亭顶几块陶瓷瓦璃,余下的全是木制结构。里面放着一木案,想来是备以“望月”所用。往里一站,空间最多容纳俩人;往上一望,透过浑浊的璃瓦,依稀看到亭外的天空,感觉光线不是很好,不象是个“望月”的极佳场所。
月,本是世间思情寄事之物。
每每月圆之际,便是多情人感慨之时。
李白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苏轼之“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古人望月情感极其丰富。
那么沈秉成与严永华在此“望月”是怀着何种心境的呢?!
为什么要在如此透光不是很好,空间如此狭小的地方“望月”,我百思不得其解。
也许是旅途疲劳的缘故,这几日老是觉得困乏。整日如同是被放牧的羊羔,看到小王同志我们就“不待其扬鞭自奋蹄”了。这回你瞧,这该死的小王又举起小黄旗,吆喝到:来自三亚的朋友往这边来,这是沈秉成沈大人的书屋,里面.......
一听是书屋我就想起鲁迅先生的三味书屋来......
古人尊谓读书人为上等之人,因其能“学而优则仕”;仕者,上能光宗耀祖,下能扬名立万。
这上等之人谓读书能读出“三味”。
何谓“三味”?古人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希海,即醋和肉酱),”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其二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这是把诗书子史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为很好的精神食粮。其三是借用佛教语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译,原指诵读佛经、领悟经义的三重境界:一为“定”,二为“正受”,三为“等持”,意思是说,诵经之前要止息杂念,做到神思安定专注;领悟经义态度必须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诚;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保持始终如一的精神。随着佛教思想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渐引申为对事物本质精神意义的概括,有“个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说法,用来比喻领悟学问的精确与深刻。
沈大人是位读书人,更是位“上”已光宗耀祖,“下”已扬名立万的大人物。其现在读书的心境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书屋里有这么副对联,据说是纪昀来藕园拜访沈秉成时,与其促膝长谈,推心置腹后,为其留书的。
“间中觅拌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
好一个“身外无求睡最安”!!
读了一辈子书,做了半辈子官,到现在到悟出了个“身外无求睡最安”。喜乎?!悲乎?!
其实,上至皇宫大臣,下至市井黎民,哪一个“身外”能“无求”?!
我想,这觉怎么能睡得“安”呢?!
即使我无所求予人,难保人无求予我;即使我无谋天之心,难阻天无降贤之意啊。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做人难,这做官的人啊更难!!(好象是电视剧<铁嘴铜牙纪晓岚>的一句台词)
我无意予何求,只求每日睡得安就得了。
最爱三味书屋的那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